欢迎您访问国际认证鉴定中心官方网站
全国服务咨询热线 400-654-5809
大学生考“洋证书”热透视(图)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热点 >

国际认证鉴定中心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新路1024号
          阳光科创中心A座2210

电话:400-654-5809(全国免费热线)
          0755-23606871 23606872
          1481023464(合作咨询QQ)

邮箱:1481023464@qq.com

大学生考“洋证书”热透视(图)
时间:2017-06-10 18:1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面对大学生考“洋证书”,各方人士看法不同。有关专家认为,学校要理性对待“洋证书”热,既不应推波助澜,也不可强行制止,而是要积极引导。

 

大学生考“洋证书”热透视

 

 

考“洋证书”须理性。 CFP供图

 

  在一些高校校园内的公告栏、宣传栏上,有关考证报名和培训的广告比比皆是,其中有不少是国际技能认证培训班的广告。向学生们打听,他们都对考“洋证书”的情况了如指掌,打算或是已经报名考“洋证书”的学生也不少。


  有数据表明,目前登陆我国的“洋证书”培训机构已达数百家,如果加上他们的分支机构,数目就更多。目前全国参加考“洋证书”的人数较之过去增加了数十倍,而这其中大学生占了多数。


  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2000年只有162人报考,2006年报考人数达到7785人,报考人数增长了数十倍。


  据LCCI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重庆考试中心陈培芝主任介绍,去年全市有1000多人参加LCCI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80%以上都是在校大学生,其中又以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居多。


  大学生对“洋证书”的热捧,为方兴未艾的大学生“考证热”增添了不少热度。


  “洋证书”悄然进入高校


  2000年4月,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商贸零售管理服务人员资格证书(OSTA-C&G),经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后注册,这是在我国获得合法资格的第一个国外职业资格证书。


  2002年4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始承办美国海外护士资格认证考试,以培养高水平护士走出国门;北京市自考办与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合作开设“商务管理”和“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获得自考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将获得英国剑桥考试委员会颁发的高级金融职业管理证书,这是较早进入我国高校的“洋证书”。


  其后,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认证)、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认证)、CISA(信息系统审计师认证)等“洋”资格证书纷纷涌入中国,令中国的“考证族”应接不暇。


  时至今日,究竟有多少“洋证书”在职场流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但是从高校经常可以看到的培训招生广告上,能够了解到“洋证书”考试大致分为3类:一是语言类,如雅思、剑桥职业外语水平测试等;二是技术类,如世界商务策划师联合会推出的商务策划师认证、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的财会资格证书认证等;三是针对学生留学的预科类考试。特别是第二类,不少考试是职业的“准入证”,因此吸引了众多在职人员和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


  人们很容易看出,“洋证书”进入高校的时间,恰恰是高校开始扩招的时候。以往各种以在职白领、外企员工为主的“洋培训”、“洋证书”,开始打出“就业牌”向高校渗透。


  大学生就业的庞大市场和高额利润,吸引了国外众多认证机构,国内也有众多单位和个人纷纷挤入“洋证书”培训市场。为了争夺生源,培训机构各显神通。有的大打“就业牌”,如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与国际信息发展系统协会共同推出的“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考试”,许诺学员获得证书后可进入全球国际电子商务师人才数据库,这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有的培训机构还打起了价格战,将本来就很高的学费作一些降低以吸引生源。如此等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洋证书”在大学生中炙手可热。


  “洋证书”与就业砝码


  面对纷至沓来的“洋证书”,大学生想法基本一致,考“洋证书”就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


  四川外语学院一位三年级学生说:“现在参加这种‘洋证书’考试的人很多,我们班上就有好几位同学和我一起参加了‘洋证书’考试。”她说,“洋证书”最大的吸引力是在国际上具有权威性,拥有它可获得在外资企业谋得职位的机会。


  中央财经大学一位田姓学生说,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很好,明年毕业想找个好职位肯定很难。“专业不好,学历不高,这可咋找工作呀?”小田一脸急切。他和妈妈商量:“要是考下个‘洋证书’,也许能在外企谋个好职。LCCI不是号称‘国际就业通行证’吗?”与小田一样,考“洋证书”为今后毕业求职多开条通道的想法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也有一些学生考“洋证书”是出于一种留学情结。福州某大学一位学生说:“许多留学回国的同学无非是手中多了张‘洋证书’,多了份留洋经历。现在国内也能考到这些外来证书,就相当于在国内留洋了。”一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认为,在学习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多学一些自己专业以外的东西。不出国也能考到“洋证书”,对于将来参加面试、找工作会有帮助。


  尽管大学生们考“洋证书”的动机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考“洋证书”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


  考“洋证书”应慎重选择


  大学生考“洋证书”热度不减,对此各界人士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忠告:“洋证书”虽然有利于就业,但要慎重选择,切勿盲目跟风。


  人才市场的人士提醒:考“洋证书”要慎重选择。


  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人才交流部主管苏锡辉认为,现在的用人单位更加理性,面对花花绿绿的证书,他们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对口的专业证书才会相对有优势。他建议大学生要理性看待“洋证书”,应选择信誉好、权威性高且适合自己的认证考试,报名之前要充分了解该证书的适合人群、面向的市场领域、含金量等情况,不要盲目赶潮流。


  外资企业人士说:外企看重的还是能力。

 

  “洋证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外资企业人士的看法较有说服力。


  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公关部经理杨伯宁说,他们并不看重应聘者是否有“洋文凭”、“洋证书”,看重的是个人经历、学习能力和工作经历。他说:“在挑选人才的时候,我们会看他的学业是否与招聘的方向对口,看他的个人学习成绩如何,然后对被选者进行面试。面试中,我们要求应聘者做45分钟的基础英文演讲,在这45分钟内,他的表现绝对不是一张‘洋文凭’所能掩饰的。应聘者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应聘时还是会露马脚的。”


  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有关负责人则表示,CFA(特许金融分析师)、CPA(注册会计师)等国际认可的等级考试该事务所比较看重。至于一些与会计专业无关的“洋考试”成绩,公司在用人时,只作为一个参照,没有决定性的作用。


  专家告诫:“洋证书”固然有利就业,但大学生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提高实践能力。


  面对沸沸扬扬的大学生考“洋证书”热,不少专家认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参加资格培训不能过于功利化,更不要把求职就业系于一个“洋文凭”、“洋证书”上,在校大学生应以学好专业课为主,多注重实践经验积累。在就业实践中通过各种培训途径,不断补充知识,提高能力。


  福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叶青提醒大学生,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考虑“洋证书”。他说:“相比之下,学校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在找准定位的同时,要夯实基础,才能做好求职时技术经验积累的准备。”


  有关专家指出,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工作经历和经验,以及求职者的口碑,盲目“崇洋”实在没有必要。也有的专家认为,国外确实有些权威的证书,其职业标准水平较高,在世界各国都享有很高的信誉,具有国际通用性,但这些“高精尖”证书主要是为了在职专业人士而设,并不适合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


  教师们对大学生考“洋证书”的看法与专家基本相同。重庆工商大学的杨老师认为,考取一本“洋证书”并不说明学生综合素质一定高,反而有可能因为埋头考证而耽误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


  理性看待“洋证书”热


  面对大学生考“洋证书”热和各界人士对此的不同看法,笔者以为,对于这一问题需要理性看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职业的就业标准开始国际化。国际认证机构的涌入和大学生对国际资格认证的追求正是这种趋势的表现。大学生考“洋证书”,总体来看,有利于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应给予积极支持。但是,大学生如果一味地追求“洋证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


  学校也要理性地对待考“洋证书”热。学校既不应推波助澜,也不应强行制止,而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热衷考“洋证书”,说明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有了较高的要求,已不满足校内所学习的知识,开始走出校园,寻求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社会结合日益紧密的趋势,学校应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把外国培训机构的有关内容有选择地纳入教学体系,将参加“洋证书”培训考试的有关程序和技巧纳入就业指导体系,以切实增强学生参加国际人才竞争的实力。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政府要加强对“洋培训”和“洋证书”的管理。目前的“洋培训”机构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统计数字表明,在所有提出申请认证的学历学位证书中,有10%的证书不真实,媒体披露的大学生考“洋证书”上当受骗事件屡见不鲜;考“洋证书”的价格也高得离谱,学生不堪重负,因而政府应规范培训和收费行为。


  大学生考“洋证书”无可厚非,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但“过热”就应降温。学生、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都要理性对待,相互协调,以使大学生考“洋证书”保持在理性状态。


  (作者 施宏开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副研究员

在线客服
咨询电话: 400-654-5809
官方微信扫一扫